154.com皇冠成立于2003年,由学校临床二系发展而来,现下设口腔医学、康复医学2个系,内科学与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23个教研室、1个临床技能中心、1个科研平台和1个口腔医学3D打印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在校学生3367人。
学院秉承“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弘扬“医德与医术相长,人文与医学并重”的专业理念,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毕业生以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学院学风敦厚,学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升,202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上线率80.23%,录取率61.91%,总体升学率52.20%,部分学生被国内知名“双一流”大学录取。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154.com皇冠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明确“党建领航,思想铸魂”主基调,构建“3+4+5”的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即:建立“学院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贯通”的党建引领思政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学院—书院—医院—产业学院”“四维联动”的工作体系、着力打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工作阵地,构建多方联动“三全育人”格局,激活“课程思政”育人质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切实将党建引领落实到推动学院建设、改革发展和立德树人任务中,保障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被评为2022-2023年度“优秀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三全育人”示范学院,获教育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项目1项(“医患沟通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批广东省高校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1个,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获批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1个,11人被列为学校“学科攀峰党员先锋岗”创建对象,2人设为学校主题教育“党员示范岗”,获广东医科大学“师德标兵”称号1名,广东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名。
二、聚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近年来,学院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临床教学质量。一是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积极适应医学人才新需求。结合学院实际,稳扎稳打做强做大传统医学专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获广东省一流专业;在发展传统医学专业的同时,我院还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要求,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龙头医院共建共享,开办口腔医学技术和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其中我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在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突破口,一体化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改革,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我院先后立项建设14门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省级一流课程5门。建成“学银在线”慕课1门。荣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内科学与诊断学教学教研室获评省级教学团队。《临床问诊和体格检查》获广东省高校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三等奖。在2021-2022年度教学机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排名第一。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通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打造思政示范课、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赛事,形成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再创佳绩。《诊断学》、《传统康复方法》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近三年,学院共获批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级教育教学与质量工程项目2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副高组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比赛二等奖。获学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获临床教学基地教师理论授课比赛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获广东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1项。
三、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拓展与整合资源,增强学科建设合力
为了加快推进我院学科建设,学院积极加强与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的融合,夯实附属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附属医院的内生动力,增强临床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合力。整合传统学科资源要素,拓展新学科增长点。我院重点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优化“临床+”“医学+”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在疾病精准短、新型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产出一批成果。采用多种方式拓展教师科研思维,开展学术论坛,科研门诊指导100多人次。我院临床医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六名,康复治疗学专业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35名。加大平台建设投入,拓宽人才引育渠道,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突破。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重点发展方向,内培外引一批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近三年引进博士19名,现有专任教师61名,正高21名,副高22名,博士39名;完善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实行开放共享机制,将平台建成校级重点实验室,近三年,获批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省自然地区培育项目4项、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东莞社会发展科技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17项,发表SCI论文60多篇。
四、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坚持“临床实践能力培养5年(4年)不断线,人文素质教育5年(4年)不断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5年(4年)不断线”的培养特色,构建起“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一方面积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医患沟通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获批国家级“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写”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开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积极打造“2.5+2+0.5”或“2+2”教学医院,严格落实“一核心三保障六统一”临床教学同质化保障体系,保证教学医院教学质量同质化,全面提升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2022年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88.36%,高出全国17.9%;口腔执业医师通过率为89.04%,在广东省内排名第1。此外,学院还积极推动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依托求精书院,先后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攀峰论坛、致敬无语良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医学健康科普和咨询系列活动。其中,星瞳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团入选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学生宣讲团第二批成员。悦光志愿服务队获得2023年寮步镇首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奖和东莞市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奖最具潜力奖。红十字广东医科大学志愿服务队向校内外师生、运动员、司机、警察、消防员、居民等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培训急救技能。截至10月底,学院共计54474人次参与培训,受益人次82650以上,荣获2023年东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第一名。
五、聚焦国家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在推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中,我院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践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担当,在新医科为统领背景下,注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利用医学和工学两大类学科的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强化学科交叉、打破专业壁垒,在医学导入大数据、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特色创新班,让学生发展更全面,就业道路更宽。重点打造全科医学特色创新班,推行“1234”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全科教学基地的联动,突出“三个全程”服务。学院持续推动创新班工作,开设了卓越临床医学特色创新班(临床+智能医学工程)、卓越临床医学特色创新班(临床+大数据科学)、卓越临床医学特色创新班(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全科特色创新班(医防融合)、卓越康复治疗学特色创新班(智慧康复)、卓越口腔医学特色创新班、卓越口腔医学技术特色创新班等8个创新班,努力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